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芬兰交流学习报告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七号,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申请、面试、审核,我终于踏上了前往芬兰的神奇交换的旅程。一学期的时间,我用脚丈量了欧洲的四五个国家,体验了独特的北欧风情,体会到了中欧的大学生活的不同。

先说说正经事儿——学习

很多人都在担心,芬兰人都说芬兰语。交流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芬兰,几乎人人都会说英语,在超市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了?问问身边的老奶奶,她会热情的用流利的英文帮助你找到你需要的东西。当然了,老师上课时也是全英文授课,小伙伴们的小组讨论也是用英语。所以不必担心任何英语以外的语言问题。这里的授课方式和中国不同,大多时间都在自己或者小组之间做一些事情,大家合力解决老师布置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互相监督,没有人可以偷懒或者坐享其成,努力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面前的问题,而不是依赖着老师和朋友。

当然了,对于一个只是交换生的我。面对着这个全新的专业,多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中国有句成语叫勤能补拙,我来芬兰之后才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毕竟不勤奋真的没有办法弥补你对这门专业的知识积累上的缺失。所以我努力的在Google查找各种课程相关的资料,揽下小组工作内的大部分工作。尽量不拖后腿——同时也是为了给中国的小伙伴争气,不想让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笨。在小组工作中并不完全是顺利,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小组的成员都无法方平自己的心态,组内充斥满了紧张、愤怒、绝望,但是和我同组的两位哈萨克斯坦的同学还有一位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黑人姑娘,他们都是非常耐心又认真的人,他们没有把紧张的情绪表露出来,我们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总能和平的解决,并且找到最好的结果。

所以最后的课程的结果是令我喜悦欣慰的。我以4/4/5的成绩结束了所有的课程。果然,付出和收获是正比的。在芬兰交换的短短一学期,现在回忆起来就像一场梦。但那是让我怀念一生的梦,那是一生中的美好经历之一。我非常开心,当初选择了来芬兰做交换生。这让我收获良多——

这半年带给我第一个收获是更加“自信”,这个“自信”就是它最字面的意思——自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到新的环境长久生活都会因为受到新的冲击而被动摇某些之前相信的事情,而这种新发现下的动摇又会带来对“融入”这个词的某种热衷。比如很多留学生出国前会练口语、刷美剧,试图更快地“融入”“西方文化”。但这对我来说好像恰恰相反—— “见多识广”在某种含义上可能会让人变得“狭隘”,比如说你在出国做交换生之前并没有意识到每天吃的中国菜有多么好吃。但在你遇到一群不知道中国菜好吃的欧洲人之后,你反而意识到了自己对中国菜坚韧不拔的爱,从而吃得更多。外国学生喜欢浅而泛地社交。他们跟你见过一面就能叫出你的名字,还没见过面就会邀请你去各种聚会;他们也的确是从“你最近好吗”开始聊到天气和球队,虽然没人真正关心你好不好;他们会为一个简单的课题争论大半天,最后得出一个丝毫没有深度的结论。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自己。

第二个收获则是所谓“包容”。欧洲的小国寡民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所以你也不能,把他们归为某种同质的文化。所以,我得以见到了很多自己觉得自己很特别的人和自己觉得自己很独特的想法。在欧洲见到的林林总总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原本喜欢和所属的生活方式,但也在同时让我以一种“见惯了奇葩,奇葩的也不怕”的心态变得包容了起来。有人在卢浮宫的一幅画前面看上一整天,也有人一个月里跑到了八座不同的雪山滑雪。我被呈现、然后去理解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各种可能性,“Don’t judge”是我在这半年里感触最深的一个“美德”。虽然有人把外国人听到你的什么经历都用“It’s interesting”来回应比作是一种“呵呵”,但如果真的能对所有人说的所有故事都以一种“It’s interesting”的心态来感受,也应当是很美好的。总结来说,我理解的包容应当是——我见惯了千种活法,却不羡慕、不嫉妒、不鄙视,同时能坚定地活好自己的那一种。

第三个收获就是更加独立,独立不只是什么搬行李买家具苦力活这种独立,是精神上真的渐渐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了。因为没有谁可以依赖,自己的人生真的是只有自己负责的。所有的痛苦和愉悦,感受到这些的只有自己。所以,努力让自己活得清醒,健康,快乐。想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整个人的生活状态都在好转,每天都能基本稳定作息,摄入各类营养,健身房能去就去,念书也念得很带劲儿,一个学英语专业的人看经济以及IT方面的论文都觉得还挺有趣的。

在芬兰当交换生的时光过的飞快,但我也成长的飞快。在这期间我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管好事情坏事情,都让我体验到了更多,丰富了我的人生拼图,让我变得更加完整——这便是值得。